30多年前的1991年10月5日,戈尔巴乔夫承诺销毁苏联境内所有核炮弹、战术核弹头和核地雷,并撤出苏联已经部署的全部海基战术核武器。
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冷战结束。
戈尔巴乔夫此举纯属是为了迎合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当年9月27日的提议。
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四十多年的对抗似乎和平地结束了。
苏联解体刚发生时,华盛顿似乎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幸灾乐祸。
不过,没过多久,美国的话术就变了,开始大肆宣扬所谓美国对苏联的“胜利”和自己在苏东剧变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我们发现,美国当年还真没吹牛,当年它确实是想摧毁苏联。
乘人之危
当年,最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和焦虑的莫过于和苏联四十多年的冷战了。
那场冷战不但让好几十个国家卷入其中,而且还使白宫耗费了大量金钱。对于美国普通选民和试图在东西方冲突中捍卫美国价值观的政客来说,让他们最为忌惮的当属苏联的原子弹了。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在马列主义原则基础上的苏联体制分崩离析,并且有一点越来越清楚,这就是美国很快就会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后来,苏联时期的很多政治精英都认为,美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设计师。
有人提到,美国间谍当时在苏联大肆活动,甚至苏共很多大人物都跟他们有勾连,只不过没有官方文献能证实这一点而已。
但是,毫无疑问,多年以来,与莫斯科争霸一直是华盛顿的一个关键目标。
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所说的那样,在卡特和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也就是从1977年到1989年,华盛顿在全世界加紧了与莫斯科争霸。
美国当时的军事行动其实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包括在欧洲扩张军事力量、开展军备竞赛、大搞导弹防御计划,并在政治、经济、金融和外交方面对苏联施加压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石油价格持续下跌,打击了苏联经济,帮了美国的大忙。
在某些圈子里的人看来,美国有意促成了苏联的毁灭。
特列宁:
当时,美国极力试图在经济上搞垮苏联,在政治上挑起苏联内部的各种不满情绪和民族矛盾,降低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早在1989年,美国就有很多人认为,实际上他们已经赢得了冷战。
在他们看来,不同战线上所发生的事件已经向世人昭示了“新时代的曙光”。
波兰、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几个主要华约成员国已经崩溃,匈共已经瘫痪,保共迅速失势,下一个就要轮到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倒霉了。
与此同时,苏联本身也正在经历了一场深刻危机,主要表现在:
- 经济尚未从石油危机中恢复过来,并且由于缺乏创新而陷入停滞;
- 各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分子已成气候;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共分崩离析,原本形同水火的保守派和民主派居然不约而同地不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账。保守派认为改革侵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民主派觉得改革没能给自己更大的自由。
到了1990年3月,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苏联宪法第六条被废止,苏共内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苏共中央对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盟友的控制。
正如美国著名的波兰裔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政治学家、外交活动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中提到的那样,苏联人都把俄罗斯帝国视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把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视为各民族人民的墓地,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视为各民族将不可避免会爆发的火山。
美苏两国共同签署的军备控制条约则成了重要里程碑。
1987年12月8日,美苏两国首脑在华盛顿签订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对美国的一次重大让步。
当时,支持美苏和平相处的人都觉得世界将向和平方向发展,未来可能不会再有核威慑了,终有一天,冷战将会终结。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12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苏联将单方面大规模削减驻欧洲常规部队数量并从东欧撤军。
他指的是裁减军队员额50万及坦克1万辆。
尽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剧变的势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华盛顿鹰派人士仍在呼吁美国不要信任苏联,也不要帮助戈尔巴乔夫。
例如,第37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认为,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可能会利用西方提供的技术和贷款构成更大的威胁。
尼克松:
我们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确保苏联体制对我们的安全和利益所构成的威胁最小化。
尼克松和当时的很多美国政界人士都呼吁美国政府,要让苏联“与克里姆林宫以往执行的政策决裂”,迫使苏联领导人在与西方和平相处还是继续“对东欧实行帝国式控制”之间作出选择。
轰然倒塌
当时的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在整个苏联体制尚未土崩瓦解之前,苏联是不会做出符合美国利益的“正确”选择的。但令鹰派人士不满的是,老布什政府并没有把赌注押在苏联垮台上,还想着通过谈判来达到美国的目的。
当时,美国一众欧洲盟友和普通美国人都在冷眼旁观,就想看看老布什这么做会是个什么结果。
戈尔巴乔夫仅次于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是第二位最受美国民众欢迎的外国领导人。1988年,63%的美国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尽管当时的美国政府分析小组也考虑到了苏联解体的可能,但当时这一分析结果显然不是老布什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特列宁指出,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切尼的对苏立场最为激进,而老布什则更喜欢与大为削弱并经过改革的苏联体制打交道。
1991年5月,老布什在伦敦发表讲话时强调,美国希望摆脱遏制苏联政策,以便“让苏联融入国际大家庭”。
与此同时,老布什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一系列会晤。专家们认为,这些会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下一步会做些什么。
戈尔巴乔夫、里根和老布什1998年在美国总督岛
当时就有美国人批评老布什简直就是苏联领导层的走狗。老布什1991年8月1日在基辅说的一番话更是被记者轻蔑地称为“基辅炸鸡”(Chicken Kiev speech)。在那次讲话中,老布什公开赞同苏联以新的形式保持统一。问题是,他正是在一个最想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首府说这番话的。
尽管老布什强调美国在这一争端中不持立场,但他这番话的潜台词就是希望苏联能保持统一。他在谈到未来美国企业在苏联投资时使用的词是“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苏联”,他还建议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应该利用其日益扩大的自治权独立自主地与苏联中央政府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
老布什:
自由不等于独立。美国人民不会支持那些用外部暴政取代本国专制以寻求自由的人。美国人民不会帮助那些煽动种族仇恨、鼓吹自杀式民族主义的人。
这些话激怒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和华盛顿鹰派人士,这些人不断发声支持重新制订苏联盟约,没想到当时的苏联已经摇摇欲坠,没过几个月便轰然倒塌了。
就在老布什发表讲话23天后,乌克兰宣布独立。当年12月1日举行的乌克兰全民公决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乌克兰选民都支持这一决定。
随后,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宣布脱离苏联。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也一分为四,分别由新成立的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四国继承。
分家另过
要知道,直到1991年,军备竞赛与遏制苏联国际影响力提升一样,在美国对苏政策中起着主要作用。
早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通过了第68号文件,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美国军事实力,并增加对盟国的军事援助。
当时的美国政府认为,舍此美国将无法与苏联抗衡。
但是,苏联解体后,部署在前苏联地区的导弹打击目标依旧是美国和欧洲。一个核大国变成了四个四个有核国家,依旧是西方所不能接受的。
用特列宁的话说,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导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已经让西方国家触目惊心了。老布什担心,苏联解体会出更大的乱子。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对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提供的财政援助最多,这也显示了当年华盛顿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白宫的关注焦点包括对苏联军备和核技术的控制。
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别洛维日协议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这四个国家瓜分了苏联拥有的全部核弹头。
独立后的乌克兰拥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库,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当然,乌克兰可不愿意轻易把到手的核武器拱手相让。尽管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的第一份决议就宣布乌克兰将成为一个无核化国家,但其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却舍不得手中的核武器,曾提出乌克兰要得到近30亿美元补偿才肯放弃核武器。
克拉夫丘克当时建议,在战略核力量完全撤出乌克兰领土之前,授予其战略核力量指挥官地位,并极力阻挠对核武器的运输。
乌克兰甚至将部署在其境内的第43火箭军也收入了囊中。克拉夫丘克还曾试图让置于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部件也归其所有。
但是,乌克兰未能保住对核武器的控制,其中一部分是被不愿意宣誓效忠基辅的军人运走的。例如,以演习为幌子驻扎在利沃夫的图-22MZ战略导弹中队直接将导弹运输车开到了俄罗斯。
后来,克拉夫丘克在美国的重压之,才不得不放弃至少保留部分核武器部件的计划,乌克兰成了完全无核国家。
乌克兰最终于1994年实现了无核化,签署了《布达佩斯协议》(即《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以换取其他签署国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及俄乌在顿巴斯爆发冲突后,西方指责俄罗斯违反了《布达佩斯协议》。这些指责至少是有争议的,因为《布达佩斯协议》只是个宣言,并没有得到任何签署国批准。
但是,乌克兰现在却威胁说要恢复其核地位。
基辅的政客们经常抱怨说,要是乌克兰像以前一样拥有“大杀器”,俄罗斯就不敢像现在这样对待乌克兰了。但某些专家认为,如果乌克兰是有一个拥有核武库的国家,俄罗斯恐怕早就对它进行全面干预了。
1994年1月14日在莫斯科签署《关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时的克林顿、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
哈萨克斯坦也出了问题。
尽管首任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极力主张销毁核武器(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甚至将其作为其他核大国领导人的榜样),但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当局面临着巨大压力。
纳扎尔巴耶夫后来回忆说,曾经有人对他承诺,如果哈萨克斯坦成为“唯一一个拥核的中亚国家”,它就能获得大笔投资。
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当时也对部署在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很感兴趣。
因此,哈萨克斯坦迫不得已在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特种部队指挥官弗拉基米尔·克瓦奇科夫上校的指挥下,搞了一次特别行动,将核弹头运出了该国领土。
部分俄军高层曾试图在白俄罗斯保留核导弹。当时就有一些军官已经意识到,北约不东扩的保证根本靠不住,所以这些军官试图让核导弹直逼北约边界。但是,叶利钦当时并不理解这一战略,核武器最终还是远离了白俄罗斯。
君子之言
冷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美国并不急于将胜利归功于自己,而是强调与俄罗斯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当时,美国似乎正在兑现自己在华盛顿会晤时对戈尔巴乔夫所作出的承诺,即苏联从从东德撤军后,北约不会东扩。
199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开出德国统一条件时强调,两德统一将不会导致北约东扩。
然而,尽管统一后的德国方面也有过类似的表示,但西方外交官的这些保证却从来没有以正式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
到了1992年,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所谓“支持自由法案”, 以支持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改革及市场经济改革,该文件确立了美国与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关系。
一些专家认为,美国及其盟友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计划停止北约东扩,从前发表的类似声明不过是为了确保苏联崩溃,并为加强对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争取时间。
特列宁:
一直到大约1993-1994年,美国的重点都是与俄罗斯建立新型关系,后来又采用了地缘政治多元化理念,包括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并发展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
按照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总干事兼主席团成员安德烈·科尔图诺夫的说法,老布什政府当时很可能不是说美国赢了,而是说苏联输了。然而,在他的继任者克林顿当政时期,美国人奉行的是“单极世界”理念——宣称他们已经击败了苏联,并着手推行中东和中亚民主化构想。
不管怎么说,1991年发生的很多事, 不但令苏联感到意外,就连美国自己也没有想到。
苏联解体前的40多年里,美国精英做梦都想赢得冷战,但他们完全没有为取胜做好准备。老布什政府甚至不得不在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支持前者,共和党其他大佬则急于肢解苏联。
事实上,当时的美国 ,除了极端鹰派人士 ,没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让苏联崩溃。瓦解苏联之外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散华约和经互会、让苏联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撤军并停止对亚非拉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才是美国人的兴趣所在。
但是,从本质上说,早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美对抗中的所有关键问题都已经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得到了解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苏领导人签订了限制军备的《中导条约》,华约和经互会业已解散,苏联开始逐步从东欧撤军。1990年,苏联废除了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红色帝国”已不再是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权威”。
苏联解体后,欧洲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动荡空间,不但造成了苏联原有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分布的碎片化 ,而且还令美国失去了原本由共同的经济链和关税区联合起来的巨大市场。如果不是苏联解体,美国的公司本可以获得巨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此外,保留被削弱的苏联也有利于美国所谓“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当时的苏联想挑战美国已然力不从心,但它非常适合做美国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帮手。
可惜,美国当时在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对手苏联的崩溃已经成为现实。
1993年取代老布什政府的克林顿政府决心在后苏联时代大干一场,以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和美国的统治地位。
苏联解体后,美国立即宣布自己将全力以赴支持后苏联空间新成立各国的自由和独立,并尽可能遏制俄罗斯的影响力。
克林顿时期的对俄遏制政策更加系统化、也更加强硬。美国试图在苏联解体后独步天下,因而极力阻止后苏联空间出现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模式。
看看在1993年俄罗斯宪法危机期间克林顿的表演就啥都明白了。就在1993年10月莫斯科”炮打白宫”事件发生之前,克林顿还表示支持叶利钦武力镇压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决定,并承诺立即向俄罗斯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这一切都符合布热津斯基当年的论调。
结果,美国还没做好准备,就取得了“全球霸主”地位。
现在,当所谓的“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 )正在经历一场危机时,美国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找到能够确保全球稳定的“帮手”。
当年的美国没能直接摧毁苏联,但也搞垮了它。美国精英如同肆意破坏罗马城的“汪达尔人”一样站在了苏联的废墟上。
相关日志
- 假如安德罗波夫一直掌权,苏联会是什么样子? (0)
-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分裂了苏共?苏联高官为什么都背叛了苏联? (0)
- 国外颠覆、国内分裂、经济崩溃——一文读懂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0)
- 苏联改革派的很多代表人物,其实都是安德罗波夫亲自提拔的 (0)
- 苏联前政要: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开端 (0)
- 为什么30年前西方成功搞垮了苏联,这次俄乌冲突西方制裁却奈何不得俄罗斯?二者有什么不同? (0)
-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造成的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 (0)
- 祸起“后宫干政”?——戈尔巴乔夫改革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0)
- 毁灭之路——一文读懂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0)
- 审判还是闹剧:为什么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最后都被释放了? (0)